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8篇
  免费   3376篇
  国内免费   4314篇
测绘学   2115篇
大气科学   2268篇
地球物理   2200篇
地质学   7261篇
海洋学   2979篇
天文学   278篇
综合类   1101篇
自然地理   166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782篇
  2021年   914篇
  2020年   799篇
  2019年   875篇
  2018年   833篇
  2017年   793篇
  2016年   781篇
  2015年   822篇
  2014年   832篇
  2013年   1010篇
  2012年   1081篇
  2011年   1097篇
  2010年   1045篇
  2009年   1033篇
  2008年   1057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943篇
  2005年   708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396篇
  2000年   306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商丘和郑州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傍晚至次日凌晨,河南商丘、安徽和江苏北部出现的大范围致灾雷暴大风。本文分两个阶段从中尺度环境、风暴结构、风暴与环境相互作用、雷暴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商丘风暴的发展、维持及灾害性大风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商丘雷暴大风环境类似美国暖季型Derecho环境;(2)商丘风暴由晋冀雷暴群下沉气流导致的出流阵风锋移动到水汽相对充沛处触发,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迅速发展成具有较强的中层径向辐合超级单体风暴,多个超级单体的强下沉气流合并产生了超级单体阶段的地面大风;(3)飑线发展、维持的原因是飑线的自组织结构,飑线与环境入流的相互作用既有利于强上升气流发展,亦有利于强下沉气流发展,干线及叠加在干线上扰动触发的新生回波带不断并入飑线北端;(4)根据径向速度增幅估计,风暴强下沉气流辐散、强冷池密度流和层状云部分降水粒子蒸发对弓形回波阶段地面灾害性大风的增幅作用几乎相当,冷池合并是商丘极端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对人工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量仪,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阜康北部地区沙丘不同部位(坡底、坡中、坡顶)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量,探讨了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对降雨的响应,分析了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而增雨处理后,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大部分转变为“单峰曲线”。②增雨处理增加了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平均值和极差,推后了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到来的时间。③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对降雨表现出积极的响应,降雨改变了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曲线类型,提高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系数。④非增雨处理时,沙丘坡底、坡中和坡顶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系数均较高,而增雨处理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仅坡中的相关系数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93.
新疆罗布泊地区属于极端干旱气候地区,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极其有限,长期以来,众多学者认为凝结水量是罗布泊干盐湖潜卤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本次通过在罗北凹地地区开展的凝结水试验,较准确地计算了其补给资源量,指出尽管研究区凝结水总生成量较大,但真正能入渗补给到潜卤水饱水带的量却极少,绝大多数凝结水都以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壤水形式短暂保存,被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对潜卤水资源量评价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复杂硝酸铵水盐体系溶解度的测定,传统分析方法操作步骤繁琐,且试剂较贵,引入一种简单准确的分析方法,即热分解法,对LiNO3-KNO3-NH4NO3-H2O体系和NaNO3-KNO3-NH4NO3-H2O体系中硝酸铵和水的含量进行精确分析。结果表明,热分解温度控制在230~240℃,若控制样品质量为1.5 g,分解时间不低于36 h,能将LiNO3-KNO3-NH4NO3-H2O体系中的硝酸铵和水彻底分解,且随着样品中硝酸铵含量增加,热分解时间也将延长,分析相对误差能控制在0.2%以内。针对复杂NaNO3-KNO3-NH4NO3-H2O体系,热分解温度控制在230~255℃,若控制样品质量为1.5 g,分解时间不少于44 h,且随着样品中硝酸铵含量的增加,相应延长热分解时间,能将复杂NaNO3-KNO3-NH4NO3-H2O体系中的硝酸铵和水彻底分解,分析相对误差能控制在0.2%以内。  相似文献   
995.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72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10 i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atershed, China, the long-term variations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calculated in the modified Penman-Monteith model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wer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meteorological causes for the decrease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discussed. Since 1960, temperature has risen significantly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 decreasing trend, which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Evaporation paradox" in the Huanghe River Watershed. This phenomenon was not consistent spatially or tempor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ed in spring, summer and winter, mainly over most parts of Shanxi and Henan, and some parts of Gansu, Ningxia, Inner Mongolia, and Shaanxi. During the recent half century, the trends of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at most of the stations, while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exhibited a contrary trend. Calculated in multiple regressions, the contribution to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change of relate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as discussed, including mean pressur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sunshine hours, relative humidity and average wind speed. The decrease of wind speed in the Huanghe River Watershed may be the dominating factor causing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ing.  相似文献   
996.
提出了特征词双重属性的构建策略,为带有约束条件的中文命令直接转化为GIS操作提供了解决方法.针对复杂的空间、属性约束条件,定义了条件文法并设计了规则模板的生成算法;通过特征词的双重属性建立了中文命令与GIS功能函数之间的联系,采用规则匹配、函数映射方法实现中文语义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7.
陕北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是毛乌素沙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十分脆弱。本文通过对陕北风沙区大保当井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遥感影像,运用图形叠置法、类比分析法和生态机理法分析了在该地区进行煤矿开采对当地自然植被、野生动物以及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98.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中国沙漠》2012,32(4):1017-1024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旱涝分布和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存在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利用1470—2008年中国东部地区旱涝等级资料、185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资料,运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重建了1470—2008年的东亚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检验,同时对147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重建场和FGOALS_gl数值模式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85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夏季风关键区(中国内陆地区以及西北太平洋部分地区)重建效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要好。②147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存在高纬与中纬气压差异、海洋与陆地差异的两种空间分布型;1470—1999年FGOALS_gl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主要体现了海陆气压差异。③根据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定义的1470—2008年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东亚夏季风偏强,17世纪偏弱,18世纪经历了“弱-强-弱-强-弱”的变化,19世纪则是“强-弱-强-弱”的变化,20世纪是明显的“弱-强-弱”变化。而1470—1999年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序列与重建序列的主要差异出现在16世纪末和18世纪末,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他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9.
 利用2007—2009年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1958—2006年的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典型绿洲的演变进程出发,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 a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快速扩张的影响,强调了保持绿洲适宜规模的重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绿洲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结论为:①近60 a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和绿洲分别以107.756 km2·a-1和122.401 km2·a-1的速度迅速增长,二者扩张的方向基本一致;②绿洲的快速扩张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地表水利用率超过90%,地下水过度开采并以0.5~1 m·a-1的速度下降,水质污染增加,防护林大量死亡,森林破坏严重,草地从1958年到2006年减少4 316.39 km2,土地荒漠化威胁严重等;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控制绿洲规模,适度开采地下水,转变产业结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是今后本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